资讯大全

欢迎访问资讯大全相关的文章列表

公元267年 李密作《陈情表》

  西晋泰始三年(267)晋武帝立太子,李密被征为太子洗马,诏书多次临门,郡县官员屡次逼迫,他为此上《陈情表》。李密(224~287),晋初散文家,字令伯,一名虔,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父早亡,母何氏改嫁,自幼由祖母抚养,曾在蜀汉为官。在此表中,李密述说了祖母刘氏年迈体弱,“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状况,而家中只有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因而暂时不能应诏。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处境和祖孙间深厚真挚的情感写得哀婉凄恻,催人泪下。而文章的语言精妙传神,极具感染力,许多语句流传后世变成成语,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晋武帝读罢此文,极为感动,下令让郡县供李密祖母秦膳。直到刘氏去世,李密服丧满,他才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后出为地方官。由于李密自恃才高,常期望内调升迁,因为难以如愿而心怀怨恨,终被免官。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写作背景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李密早有孝名,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武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著作《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的言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世通云。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陈情表》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jì)。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yò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mǐn)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直到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些时候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处境十分狼狈。我想晋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伪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被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私爱。停止侍养祖母而远离。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人物:阿尔志跋绥夫

姓名:阿尔志跋绥夫 别名: 性别:男 国籍:俄国 出生地: 出生日期:1878 逝世日期:1927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阿尔志跋绥夫(М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 Арцыба·шев,1878—1927),俄国作家。出生于小贵族家庭。1901年开始文学创作。早期思想比较激进,当时写的短篇小说《帕沙·屠曼诺夫》、《暴动》、《偷马贼》、《笑》等带有自由主义色彩,有时也包含对社会的一些抗议。俄国第一次革命运动高涨年代发表的作品《血迹》、《在白雪上》、《人浪》等,反映了革命斗争的某些方面,但对暴力行动作了自然主义的描写。短篇小说《兰德之死》表达了只有强者才有生存权利的思想。革命失败后陷入颓唐,成为当时颓废文学的著名代表之一。长篇小说《萨宁》(1907)宣扬非道德论,鼓吹纵欲,否定任何社会任务和社会理想。主人公萨宁是极端个人主义者,其生活目的首先是"满足个人的自然欲望"。小说曾轰动一时,但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沃罗夫斯基的激烈批评。他主编的文丛《生活》,被高尔基称为"肮脏的书"。1908至1912年间发表《几百万》、《工人绥惠略夫》、《极限》等小说,对革命者作歪曲和丑化的描写。他还著有《嫉妒》、《战争》等剧本。他对十月革命持敌视态度,1923年流亡波兰,与人合办白卫报纸《争取自由》。死于华沙。

人物:靖迈

姓名:靖迈 别名: 性别:男 朝代:唐代 出生地:梓潼(四川梓潼)人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靖迈,唐代僧。又作静迈。梓潼(四川梓潼)人。志操高洁,深核经论,气性沉厚,不妄交结。贞观年中(627~649),玄奘自印度归来,奉敕为太穆太后于京中造弘福寺,并展开翻译工作,复召十一位谙练大小乘经论而为世所尊尚者,任证义大德之职,师即居其一。乃居慈恩寺,与普光寺栖玄、弘福寺明浚、会昌寺辩机、终南山丰德寺道宣等人共同执笔缀文,译出本事经七卷。又与神昉于玉华宫、慈恩寺任笔受。后不知所终。着有古今译经图纪四卷,凡古今经目、译人名位、单译重翻、疑伪等处均分条析理诠释之。另著有般若心经疏一卷、佛地经论疏六卷、十轮经疏八卷等。 释靖迈。梓潼人也。少孺矜持长高志操。特于经论研核造微。气性沉厚不妄交结。游必择方抵于京辅。贞观中属玄奘西回。敕奉为太穆太后。于京造广福寺。就彼翻译。所须吏力悉与玄龄商量务令优给。遂召证义大德谙练大小乘经论为时所尊尚者。得一十一人迈预其精选。即居慈恩寺也。同普光寺栖玄广福寺明[泳-永+虍-七+一/八/八/目]会昌寺辩机终南山丰德寺道宣。同执笔缀文。翻译本事经七卷。迈后与神昉笔受于玉华宫及慈恩寺翻经院。皆推适变故得经心矣。后着译经图纪四卷。铨序古今经目译人名位单译重翻疑伪等科。一皆条理见编于藏。开元中智升。又续其题目焉。[《宋高僧传》卷第四]

人物:C. S.路易斯

姓名:克莱夫·斯台普斯·刘易斯 别名: 性别:男 国籍:英国 出生地: 出生日期:1898年11月29日 逝世日期:1963年11月22日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C. S.路易斯,全名克莱夫·斯台普斯·刘易斯(CliveStaplesLewis,1898年11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学者,杰出的批评家,也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基督教作者之一。他曾在牛津大学(MagdalenCollege,1925-1954)和剑桥大学(MagdaleneCollege,1954-1963)担任英国文学学术职位。他最出名的是他的小说作品,特别是《爱情的寓言:对中世纪传统的研究》、《纳尼亚传奇》和《太空三部曲》,以及在宗教方面有《痛苦问题》、《纯粹基督教信仰》等, 刘易斯和同为小说家的JRR托尔金是好朋友。他们都曾在牛津大学担任英语教师,并活跃于非正式的牛津文学团体Inklings。因为只有他真正了解《魔戒》的作者。20世纪30年代,他和托尔金常在牛津大学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酒馆聚会聊天,分享对方的种种古怪想法,并相约各写一部奇幻史诗。很多年后,这家酒馆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圣地,因为那里孕育了两部关于信仰与想像的伟大著作:《纳尼亚传奇》和《魔戒》。 刘易斯写了30多本书,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量达数百万册。《纳尼亚传奇》的书籍销量最高,并在舞台、电视、广播和电影中广为流传。他的哲学著作被许多教派的基督教教士广泛引用。 1956年,刘易斯与美国作家乔伊·戴维曼结婚;四年后,她因癌症去世,享年45岁。刘易斯于1963年11月22日因肾衰竭去世,也就是他65岁生日的前一周。2013年,在他逝世50周年之际,刘易斯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角获得了一座纪念碑。

人物:良忠

姓名:良忠 别名: 性别:男 国籍:日本 朝代: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良忠,日本净土宗学僧。俗姓藤原氏,字“然阿”。石见国三隅人。十三岁投出云鳄渊寺,师事信暹、圆信,学习天台、俱舍等,后又从良遍、荣朝、道元、俊芿等学法相、禅、律等。不久回故乡修习不断念佛法门。嘉祯二年(1236)至筑后拜谒圣光房辨长,翌年悉受一宗之秘要。仁治元年(1240)曾入镰仓,执权北条经时为其建莲华寺居住,此寺后改为光明寺。建治二年(1276),第二次至京都,后宇多天皇从其受戒。弘安九年(1286)回到光明寺,翌年七月入寂。敕谥“记主禅师”,被推为日本净土宗第三祖。门下弟子中良晓(白簱流)、性心(藤田流)、礼阿(一条流)、慈心(木幡流)、尊观(名越流)、道光(三条流)等六人各成一个流派,合称“记主门下六派”。著有《观经疏记》、《选择决疑钞》、《注往生论私记》、《安乐集私记》、《净土宗要集》等五十余卷。

人物:罗尔德·达尔

姓名:罗尔德·达尔 性别:男 国籍:英国 出生地:兰达夫 出生日期:1916年9月13日 逝世日期:1990年11月23日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1916年9月13日—1990年11月23日),英国作家。生于南威尔士的兰达夫,父母为挪威人。就学于雷普顿学校,后在伦敦和非洲就职于谢尔石油公司。在此之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在英国皇家空军为战斗机飞行员。其战时经历使他创作出 《格里姆林人》。这是一部幻想作品,讲的是一个生活在空军飞机里的小人民族,他们制造出所有种种飞行员会经历到的技术故障;该故事于1942年在《环球杂志》上连载。电影制作权被迪斯尼买去,不过将它拍成电影的打算一直没有实现。 战后达尔开始成为一个创作颇有特殊风格的短篇故事的作家,如在诸如《亲亲》(1960)之类的短篇故事集中。他两度荣获美国埃德加埃伦·波神秘故事作家奖。1953年与女演员帕特里夏·尼尔结婚。他们生有三个孩子; 他开始给他们上床时讲故事。《詹姆斯与巨桃》 (1961)是这些故事中第一个出版发行的童话。它是一部喜剧性的幻想作品。一个小男孩在一个巨桃里面,跟几只巨大的昆虫一起周游世界。跟达尔多数的儿童读物一样,它最早在美国出版。接下来的一部童话《查理与巧克力厂》(1964) 成了一本全球畅销书。《查理与大玻璃电梯》(1972)是前者的续篇。达尔的其他儿童文学作品还有《魔指》 (1966),插图作者威廉·佩恩·杜波依斯;《神妙的狐狸先生》(1970),讲的是一只狐狸跟三位农人所作的机智斗争; 《世界冠军丹尼》(1975),故事讲了一个没娘的男孩对父亲的崇拜,他父亲常带他去偷猎;《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及另外六则故事》(1977),这是一部供年龄大一点的儿童阅读的故事集; 《巨大的鳄鱼》 (1977),是图画书;《揶揄》(1980),一对丑陋且让人不快的夫妇的故事;《乔治的神药》(1981),这个怪诞故事讲了一个男孩给他可憎的祖母服了一种药,这药给她带来了可怕的事情;《令人作呕的韵文》(1982),是传统故事的改写本,喜剧效果很好。《B. F. G.》(1982),该故事讲了一个善良的巨人,他在索菲和英国女王的帮助下,把吃小孩的恶巨人全部永世监禁了起来。这书及其前四部作品均由昆廷·布莱克制插图。达尔也曾创作过电影剧本。 达尔的故事似乎令许多成年读者不快,他们觉得这些故事是贪婪和残忍的混血儿,但它们在儿童中间拥有众多的热情读者。

人物:盘古氏

姓名:盘古氏 性别: 国籍: 朝代: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盘古氏(? ——?)是中国神话中的开天辟地者。生卒年不明,死因不明。传说南海有盘古氏墓。 根据古代传说,最初统治宇宙的是原始的自发性的混乱——“混沌”,既没有天地之分,也没有光明与黑暗、白天和夜晚的区别,更没有年、月、日的区分。后来,由于这种极巨大的统一的混沌的瓦解,便产生了两极的力量。光明的部分,被命名为“阳”,居于上面,因而产生了天空、太阳、夏天、白昼,而沉重的部分被命名为“阴”,落在下面,构成了坚硬的大地,大地成了养育人类的摇篮。 根据中国的自然哲学,阴阳是人周围世界一切现象的运动和发展的基础。与阴阳共同作用的还有“五种自然现象”或“五种基本元素”,也就是所谓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国语》中指出:土与金、木、水、火混合,形成一切物质。 与以上的自然哲学的解释不同,中国古代还流传着一些神话。一种最流行的神话说:宇宙的形成并非宇宙力阴和阳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名叫盘古的第一个人类的双手和意志造成的,盘古是中国宇宙形成说的一位杰出的英雄。正如神话故事对这个过程所叙述的,“盘古”从阴浊的混沌中成功地区分“天和地”,因而成为“天下”的第一统治者。 在中国不同时代的古籍中,我们可读到有关盘古的不同解释。特别是,这个远古神话后来还与较晚产生的道教理论混合在一起了。盘古有时被描绘成小精灵,一个身长甚短的人,头上长着两只角。他右手握着一把斧子,左手握着石刀或凿子(左手执凿;右手执斧),这仿佛要表明开天辟地的活动的性质。有时盘古手里拿着的不是斧子和凿子,而是太阳和月亮。 在较晚的典籍中,盘古有时被描绘成一个帝王式的人物,许多神话中才有的生物围绕其左右,这些生物是龙、凤、麒麟和龟。根据神话传说,盘古为了创造世界和在地球上制造生命,需要活一万八千年。 盘古的开天辟地活动没有停止过一天,在这样不知疲倦的劳动过程中,盘古除了创造了“天和地”外,还创造了太阳、月亮和繁星的世界。新生成宇宙和盘古一起生长,每天要长六个长度单位,只是在完成了自己的伟大的劳动之后,盘古才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身体溶化在伟大的宇宙幻景中。 按另一种说法,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盘古死后,他的头变成了山,手、脚变成了世界的4个部分,血变成了河流,呼吸变成了风和云,声音变成了雷,胡须变成了星星,皮肤和头发,变成了树木和植物,骨头和牙齿变成了石头和金属,汗水变成了雨,盘古身上的寄生虫变成了人类。 公元前三世纪的另外一些神话中描述的创世纪经过与上面讲的有些不同:在创造出天与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暗黑的混沌,好似一个巨大的鸡蛋,其中诞生和长出一切生物的祖先。 盘古在蛋内躺了数千年,从小孩子长成了成年人。他的眼睛始终是关闭的,他在睡觉。但有一次,他醒过来了。但是他什么也不能看见,他周围是无边无际的浑沌和黑暗。黑暗中盘古摸到了蛋壳,但怎么也找不到出口。他感到十分愤怒,顺手抓到一把大斧,原来,这把大斧就放在他的身边。他用尽平生的气力,挥舞着大斧,打击着黑暗和混沌,突然,他听到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盘古再打击一下,蛋突然破裂了。这时,一切轻盈、透明的东西都浮向上面成了天,而一切沉重、混沌的东西就向下沉,变成了地。这么一来,有天有地的世界就从一片混浊中产生了。新的世界令盘古十分高兴。他担心天地又合拢来,溶合在一起。于是,他用头顶着天,用脚踩着地,用尽平生力气,阻止天与地重新合拢。 日复一日,天升得越来越高,地下降得越来越低。随着天地之间的距离愈益变大,盘古的身体也越来越长。这样过了一百万年,天达到了最高点,地降到了最低头。在这段时间里,盘古变成了一个巨人,好象一根巨大的柱子,高45公里,分开天和地。 又有传说称盘古氏有夫妻两人,为阴阳之始,万物之祖先。有人说盘古的传说源于古代民间的盘瓠的传说。盘瓠为帝喾的神犬,曾咬敌王首级立功,帝喾封神犬为侯,并将公主赐他为妻,子孙繁衍。苗、巴、氐等少数民族都存在对“盤瓠”的信仰。亦传说盘古为龙首蛇身。还传说南海有盘古氏墓,绵延三百余里。

人物:斯科特

姓名:斯科特 全名:欧内斯特·斯科特 性别:男 国籍:澳大利亚 出生地:英格兰北安普顿 出生日期:1867年6月21日 逝世日期:1939年12月6日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欧内斯特·斯科特爵士(Ernest Scott,1867年6月21日-1939年12月6日)是澳大利亚历史学家,1913年至1936年在墨尔本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 斯科特于1867年6月21日出生于英格兰北安普顿,他的母亲是管家汉娜·斯科特;威廉·斯科特是一名土木工程师,欧内斯特结婚时,威廉·斯科特被引用为他的父亲。欧内斯特·斯科特在北安普顿的圣凯瑟琳英格兰学校接受教育,并在《伦敦环球报》担任记者。1892年5月7日,斯科特与神智学家弗兰克·贝赞特牧师和安妮·贝赞特的女儿梅布尔·艾米莉·贝赞特结婚;他们有一个孩子,穆丽埃(1893-1924)。 1892年,斯科特(在妻子的坚持下,他开始称自己为贝赞特-斯科特)移居澳大利亚,在那里他加入了《先驱报》的编辑团队,编辑了《澳大利亚神智学家》,并发表演讲。1896年左右,梅布尔皈依罗马天主教,与丈夫疏远,尽管他们继续名义上的同居。斯科特随后放弃了神智学。1909年,梅布尔带着女儿穆丽埃回到英国,但斯科特直到1915年才提出离婚。5月25日,斯科特在墨尔本与本迪戈出生的艾米丽·伊林登·福尔图纳结婚,她是爱德华·戴亚森的妹妹。他们没有孩子。 从1895年到1901年,斯科特是维多利亚州议会议员,从1901年到1914年,他是英联邦议会议员。在《拿破仑时代:法国在澳大利亚的探险和项目史》(伦敦,1910年)、《拉佩鲁斯》(悉尼,1912年)和《马修·弗林德斯船长的一生》(悉尼,1914年)出版后,斯科特作为历史学家的声誉得以确立。 1913年,斯科特被任命为墨尔本大学历史学教授,尽管他从未上过大学。然而,他在研究和演讲方面都表现出了能力,实验证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基思·汉考克爵士、弗雷德·亚历山大、玛尔尼·巴塞特、斯蒂芬·亨利·罗伯茨爵士、曼宁·克拉克、N·D·哈珀和基督城的A·G·B·费舍尔等历史学教授都曾就读于斯科特学校。 斯科特的其他著作包括《澳大利亚简史》(1916年)、《现代历史中的男人和思想》(1916年)、《历史和历史问题》(1925年)、《澳大利亚发现》(1929年),并于1933年出版了由斯科特编辑并部分撰写的《剑桥大英帝国史》第七卷。1936年出版的《澳大利亚战争史》是《1914-1918年战争中的澳大利亚官方历史》的第十一卷。斯科特于1936年退休,于1939年6月被授予爵士头衔,并于1939年12月6日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斯科特中等身高,性格直率。他对音乐、戏剧和诗歌很感兴趣,并广泛阅读。他对自己的学科有扎实的了解,工作勤奋,效率高。他为澳大利亚历史注入了活力。他总是督促学生“核实参考文献”,因此他的书中会出现错误。但总的来说,这些错误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他是根据可靠的记忆得出的。他的作品通常都很出色,并且总是基于认真研究。作为一名教师,他很有趣、生动、鼓舞人心,他要求学生努力工作,坚持原始文献的价值,同时也指出即使是原始文献也不能盲目接受。他对学生充满兴趣,如果能帮助他们工作,再大的麻烦他也不怕。 斯科特的遗孀艾米丽·斯科特向墨尔本大学捐款,设立了欧内斯特·斯科特历史奖,每年颁发一次,用以表彰对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历史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人物:历史上的今天9月16日大事件

历史上的9月16日发生了哪些事件,哪些名人出生、哪些名人逝世、哪些事件让我们刻骨铭心,一起来聊聊历史上9月16日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9月16日 :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历史上的今天9月16日大事件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人物:几十只火鸡肆虐美国公民!

美国公民最近遭受了巨大的生活困扰,不是什么天然灾害,也不是人祸,是美国常见的火鸡惹的祸,看来连火鸡都看不惯美国了。火鸡翼展可达1.5-1.8米,是当地开放林地最大的鸟类,火鸡现在北美洲的南部还有野生的,很难与其他种类搞混。 美国俄勒冈州小镇派勒特岩(Pilot Rock)近日求助州政府,希望找到方法解决野生火鸡四处破坏花园、留下粪便的窘境。 据报道,位于波特兰市东方370公里的小镇派勒特岩,居民有1500人,但他们近期遇到一个困难有数十只野生火鸡在该镇游荡。市议员帝诺(Bob Deno)抱怨,有15只大鸟反复光临自家一棵大树搞破坏。 当地居民玛莉安洛(Mary Ann Low)4日则在市议会上提到,曾在母亲家中庭院同时看到68只火鸡。玛莉安表示:我喜欢野生动物,但这实在是太荒谬了。它们在农地里滚泥巴,还吃掉所有农作物。 当地官员想到了几个解决办法,包括替野生火鸡结扎,但他们最后决定寻求州政府协助。奥勒冈州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生物学家林巴赫(Greg Rimbach)提出六项建议,包括禁止喂食鸟类,屠宰部分火鸡捐赠给食物银行等。 林巴赫表示,小区中每个居民必须合力解决火鸡问题。但他说:不管最后我们做了什么,恐怕还是很难摆脱所有野生火鸡。 对于以上事件,ufo-1.cn小编觉得美国人也不过如此嘛,遇见这种好事还在那里抱怨。要是在中国,估计这种野生火鸡用不了几天,国家就开始保护这种火鸡咯!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几十只火鸡肆虐美国公民!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